矽谷帝國
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
Silicon States : The Power and Politics of Big Tech and What It Means for Our Future
作者: 露西.葛芮妮  
原文作者: Lucie Greene  
譯者: 林俊宏  出版社:天下文化 

買書推薦網址:

前言:

這是 2025 年第 9 本讀完的書。當初想要了解一下矽谷內關於創業的精神與幾間巨頭對於社會的觀感。

裡面就有提到對於政治覺醒,社會政治,還有相關的社群媒體變化的內容。

大綱

世界的下一批強權將是創業家,而不是民族國家

從私部門到公部門,從地球到太空
科技企業正在重新思考一切、重新發明一切
但是──
矽谷定義的進步,是我們想要的進步嗎?
矽谷想要的未來,是我們能接受的未來嗎?

隨著民眾對政府及其機構的信心迅速流失,這個空缺正在由矽谷企業逐步填上。一小群企業擁有巨量的現金、人才和野心,正在世界各地掌握領導權與消費者的信心。

儘管科技帶來美好的承諾,對於科技企業勾勒的創新願景,我們卻不能照單全收。相反地,在我們把未來交給一小群精英公司之前,必須先認清科技企業的商業本質,理解它們對政治和社會經濟制度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對抗它們的利益、偏見和固有缺陷。

本書中,著名的未來學者暨國際智庫領導者露西・葛芮妮訪問企業領導者、重要風投資本家、學者、記者與運動人士等,探討矽谷因其全球影響力必然帶來的緊張局勢,洞察這些公司真正著眼的利益所在,還有它們對不知情的公民擁有怎麼樣的巨大力量。

理解谷歌、蘋果、亞馬遜、臉書如何在全球發揮影響力
洞察矽谷巨頭企業如何全面蠶食我們的環境

本書帶你見識:
矽谷的影響力:它如何從晶片中心變成全球的強勢集團?
矽谷的未來版圖:創新跨界的深、遠、廣,超乎你的想像
矽谷的陰暗面:壟斷、操縱、歧視,嚴重的文化缺陷

《矽谷帝國》重點整理

根據提供的28則劃線內容,本書探討矽谷(Silicon Valley)作為科技帝國的崛起、其文化、社會影響、挑戰與爭議。書中強調矽谷不僅是科技創新中心,更是重塑民主、慈善、教育、媒體與全球價值的力量,但也暴露偏見、隱私與不平等問題。以下按主題分類整理重點,每項包含相關劃線摘要,並標註主要標籤與日期。分類基於內容的邏輯關聯,旨在捕捉書的核心論點。

1. 矽谷歷史與文化起源

  • 矽谷的定義與擴張:矽谷一詞源於1971年,指舊金山灣區南部聖塔克拉拉谷的矽晶片製造商,後擴展至舊金山與奧克蘭(2015年Uber遷至奧克蘭)。(日期:2023/11/4)
  • PayPal黑幫的影響:PayPal前員工(如彼得.提爾、伊隆.馬斯克、雷德.霍夫曼)在2002年售出公司後,創立或投資Palantir、SpaceX、特斯拉、LinkedIn、Yelp、YouTube等,定義矽谷文化與名人地位。(日期:2024/05/11;標籤:折衷求生的理想主義)
  • 企業擴張模式:矽谷從賣軟體給傳統產業轉為自建解決方案,如Uber與Lyft取代計程車業。(日期:2024/05/11;標籤:折衷求生的理想主義)

2. 科技與民主:投票、隱私與政府干預

  • 年輕選民的投票障礙:投票系統過時(如紙本登記需印表、郵寄,家有印表機僅4%),非冷漠所致。Vote.org(Y-Combinator支持)用科技、簡訊與行銷推動登記,強調選舉日應放假。(日期:2024/05/18、2025/11/1;標籤:駭進政府、不起眼的安全網)
  • 資料隱私與公眾理解不足:矽谷擴及醫療、金融,民眾欠缺科技隱私知識,後果憂心。FutureGov協助政府數位轉型。(日期:2025/11/1;標籤:不起眼的安全網)
  • 外國干預與社群媒體:俄國用臉書、推特等干預美國大選與脫歐公投,穆勒起訴13名俄國人等。社群媒體成分裂工具。(日期:2024/05/11、2024/06/1;標籤:駭進政府、假新聞及未來)
  • 文化衝突:祖克柏推Free Basics在印度遭批,忽略當地價值(如象神珍惜獨立),象徵西方企業強加控制。(日期:2024/06/1;標籤:矽谷傳教士)

3. 慈善與社會公益:商業化與風險

  • 慈善事業2.0:矽谷以登月級規模進軍慈善,2017年個人捐款達2,810億美元(成長超GDP),不止捐錢,還用資料、科技追求曝光與成效。(日期:2025/10/11;標籤:策略性慈善事業)
  • 公益商業化的危險:將公益變hashtag行銷,扭曲問題、塑矽谷領袖為救世主,僅救「值得」問題。(日期:2025/11/1;標籤:策略性慈善事業)
  • SXSW與潮流:2016年SXSW推社會公益企業,聯合國與谷歌合作,出書如《做好事正時尚》。(日期:2025/10/11;標籤:策略性慈善事業)
  • 臉書的柳樹村:在門羅公園建59英畝社區,包括員工/低收入住宅、自行車道與鐵路更新,仿維多利亞模範村。(日期:2023/11/4)

4. 多元性與偏見:性別、種族與數據問題

  • 女性與少數族群弱勢:臉書女性員工僅35%,科技職位女性19%、大學畢業生27%。零工經濟(如Airbnb)女性更不利。(日期:2025/10/11;標籤:零工經濟裡的女性更形弱勢、增進多元)
  • 矽谷盲點:慈善與創新反映「白人、有錢、25歲男人」視角,種族/性別盲點普遍。(日期:2025/11/1;標籤:策略性慈善事業)
  • 數據偏見在醫療:矽谷試圖去中心化醫療(提供資訊、追蹤健康),但無重大突破。醫療支出加劇不平等,最窮10%所得降47.6%,701萬人陷貧窮。(日期:2025/08/30;標籤:數據的偏見)

5. 教育與技能轉型:矽谷的替代模式

  • UnCollege的間隔年:9個月密集計畫,標榜「掌握教育」,用「同齡群」與「旅程」(如印度志工)教社會影響、同理心、適應。搭教育新創熱潮。(日期:2025/08/30;標籤:如果矽谷成立了一所學校)
  • 未來技能需求:2015年需解決問題、協調、管理;2020年加情緒智商、認知靈活性。但傳統課程未涵蓋。(日期:2025/08/30;標籤:如果矽谷成立了一所學校)

6. 媒體、假新聞與文化影響

  • 假新聞與灰色地帶:矽谷平台成新聞中介/製造者,與未查證內容並列。廣告抽離僅限明顯爭議;AI新聞、業配、俄國宣傳難處理。英國要求祖克柏證據。(日期:2024/06/1、2024/05/18;標籤:假新聞及未來)
  • 媒體觀感惡化:2017年調查,53%對電視、48%對社群、45%對線上新聞變差(69%視為負面)。傳統媒體權力受矽谷侵蝕,川普推特追隨者超SNL收視。(日期:2024/05/18;標籤:假新聞及未來)
  • 矽谷傳教士文化:Instagram驅動旅行(如古巴哈瓦那),但上傳受限。媒體轉向推崇科技新貴(如《浮華世界》峰會),反對聲音(如歐盟罰款、亞馬遜壟斷)被淹沒。(日期:2024/06/1、2024/05/18;標籤:矽谷傳教士、假新聞及未來)

7. 企業活動與市場擴張

  • Airbnb的轉型:從房屋共享跨足旅遊(線上指南、預訂),避法規問題。2016年房東大會門票345美元+60美元獎項,6,000人需住宿。(日期:2025/08/30;標籤:增進多元)
  • 其他活動:Salesforce Dreamforce門票近2,000美元;Refinery29的29Rooms互動展,適合Instagram。(日期:2025/08/30;標籤:增進多元)

心得

如果你也想買,我建議你要找一下有沒有其他更新的書籍。畢竟矽谷是一個高科技密集與人才密集的地方,許多變化都是相當的快速的。而這一本書的原文是在 2019 寫的,也代表著他減少了近幾年幾件重要的事項:

  • COVID 19 的市場變化
  • 區塊鏈的大起大落
  • 川普就任對於矽谷的影響。

但是除了這些之外,你可以觀察到以些相關的矽谷事件。比如說:

  • PayPal 成功後帶來之後對矽谷的影響
  • Uber 對於擴張市場造成各國的反抗浪潮
  • Airbnb 對於市場的破壞性創新

當然,還是有一些比較進階的話題:

  • 性別平等在矽谷中的相關衝突
  • 政治議題帶來矽谷科技圈的影響

這是一本寫得蠻深刻的書籍,雖然時間比較久遠,但是也都是很有趣的一些內容。很推薦給大家。


Buy Me A Coffee

Evan

Attitude is everything